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写尽少陵的家国情怀。


第一章:泰山凌云

开元二十三年,齐鲁大地。

二十四岁的杜甫,正值青春年少。他出身京兆杜氏,乃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十三世孙,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著名的诗人。家学渊源,赋予了他傲视群伦的才气;盛世大唐,给了他漫游天下的底气。

此时的他,裘马轻狂,意气风发。他登上了东岳泰山。

站在极顶,脚下是翻涌的云海,远处是苍茫的齐鲁大地。山风呼啸,吹动他的衣襟,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光芒。

“好一座泰山!”杜甫忍不住赞叹。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山,更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是自己未来无限的可能。他觉得自己的胸怀就像这泰山一样博大,可以包容万物;他的志向就像这山顶一样高远,可以俯视群山。

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首气吞山河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仅仅是对泰山的赞美,更是少年杜甫对未来的宣言。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登上人生的顶峰,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

那时的他,眼中只有阳光,没有阴霾。大唐的盛世繁华,仿佛永远不会落幕。


第二章:双星闪耀

天宝三载,洛阳。

这一年,杜甫三十三岁。他在洛阳遇到了刚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

四十四岁的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而杜甫,虽然才华横溢,却依然声名不显。

然而,天才总是惺惺相惜的。

“子美老弟,你的诗沉郁顿挫,颇有古风,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李白举着酒杯,醉眼朦胧地说道。

杜甫看着眼前这位狂放不羁的“谪仙人”,心中充满了敬仰:“太白兄的诗,才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杜甫愧不敢当。”

两人一见如故,相约同游梁宋。他们一起寻仙访道,一起骑马射猎,一起醉卧秋风。

那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他与李白,就像夜空中的两颗双子星,虽然光芒不同,却同样璀璨。

李白像太阳,热烈奔放,照亮了盛唐的天空;杜甫像大地,厚重深沉,承载了世间的苦难。

在分别之际,杜甫写下了多首赠李白的诗,情真意切。而李白也回赠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他们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诀。从此以后,两人天各一方,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第三章:长安十载

天宝五载,杜甫怀揣着梦想,来到了长安。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励精图治的英主。朝廷被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把持,科举考试成了权贵的后花园。

杜甫参加了“制举”,却因为李林甫导演的“野无遗贤”闹剧,惨遭落榜。

为了生存,为了理想,他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献赋求官。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了冷眼与嘲笑。

长安的繁华,与他无关。他住在城南的少陵野老居,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但这十年的困顿,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深刻地看清了社会的现实。他走出了象牙塔,看到了底层百姓的疾苦。

他看到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看到了边疆战士的流血牺牲,看到了百姓的妻离子散。

愤怒与同情在心中交织,化作了那首沉痛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哭声,不仅是百姓的哭声,也是大唐盛世即将崩塌的哀鸣。


第四章:国破山河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渔阳鼙鼓惊破了霓裳羽衣曲,也震碎了杜甫的长安梦。

叛军攻陷长安,玄宗出逃。杜甫没能及时逃离,被困在了城中。

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宫殿被烧毁,百姓被屠杀,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杜甫走在荒凉的街道上,看着这国破家亡的惨状,心如刀绞。

春天来了,草木依旧青翠,但城池已破,山河破碎。花儿溅泪,鸟儿惊心。

他站在高处,望着远方,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时的杜甫,已是四十五岁。愁苦染白了他的双鬓,稀疏的头发几乎插不住簪子。但他心中牵挂的,依然是国家,是亲人。


第五章:家书万金

被困长安的日子里,杜甫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远在鄜州的妻儿。

每当夜深人静,月光洒在窗前,他便会想起妻子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战乱中艰难求生的情景。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他想象着妻子也在看着这轮明月,思念着自己。那一双儿女还小,不懂得思念长安的父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月夜》,写尽了乱世中夫妻离散的相思之苦。

终于,在至德二载的四月,杜甫冒死逃出了长安,历尽艰辛,终于在凤翔见到了肃宗。

虽然衣衫褴褛,脚穿麻鞋,但他的一片忠心,感天动地。肃宗授他为左拾遗。

然而,生性耿直的杜甫,很快就因为为房琯罢相一事上书直言,触怒了肃宗,差点丢了性命。


第六章:民间疾苦

乾元元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去往华州的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官吏如狼似虎,抓丁拉夫,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

在石壕村,他借宿在一户农家。夜半时分,差役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杜甫在墙角,听到了老妇那凄惨的哭诉:三个儿子去当兵,两个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吃奶的孙子和衣不蔽体的儿媳。

为了保全家人,老妇毅然请求跟差役去军营做饭。

天亮后,杜甫独自行路,心中充满了悲愤。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的《石壕吏》。杜甫用他的笔,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血泪,为苦难的百姓发出了最沉重的呐喊。他不再是个人的悲欢,而是时代的良心。


第七章:草堂春风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蜀。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这就是后世闻名的“杜甫草堂”。

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

他种树养花,结交邻里,看白鹭上青天,听黄鹂鸣翠柳。

一个春夜,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听着雨声,心中充满了喜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此时的杜甫,仿佛暂时忘记了战乱的痛苦,沉浸在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之中。


第八章:秋风破屋

然而,好景不长。

上元二年,秋风怒号,卷走了杜甫草堂屋顶的茅草。

暴雨倾盆而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彻夜难眠。他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困窘,更是天下寒士的苦难。

他推己及人,发出了震烁千古的宏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仁爱!

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他依然心系苍生。只要天下寒士能有广厦栖身,他即使冻死也心甘情愿。这就是诗圣,这就是杜甫!


第九章:登高回首

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到了夔州。

此时的他,已经五十六岁。身体多病,右耳失聪,牙齿也掉了一半。

重阳节这天,他独自登上了高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鸣。渚清沙白,鸟飞回旋。

看着眼前这萧瑟的秋景,回首自己坎坷的一生,杜甫百感交集。

无边的落木萧萧而下,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

他想起了常年漂泊的异乡生活,想起了多病的身体,想起了艰难的时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它写尽了杜甫晚年的凄凉与悲壮,也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沧桑与无奈。


第十章:湘江孤舟

大历五年,冬。

五十九岁的杜甫,在一条破旧的小船上,漂泊在湘江之上。

他想回北方,回故乡,但战乱未平,归路茫茫。

此时的他,贫病交加,身边只有妻儿相伴。

夜深了,江面上微风吹过,岸边的细草轻轻摇曳。孤舟竖起高高的桅杆,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看着这浩渺的天地,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名声?文章?在天地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己就像那在天地间飞翔的沙鸥,无依无靠,随波逐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成了他的绝笔。

不久后,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走完了他坎坷而光辉的一生。

他走了,但他留下的诗篇,却像那不尽的长江水一样,永远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他的人格,像那巍峨的泰山一样,永远屹立在历史的丰碑上。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诗圣,永垂不朽。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