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这个博客是因为沈向洋博士的一篇号召大家通过写作来淬炼思考广度与深度的文章。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读了一本深受启发的书,看了一篇引起共鸣的文章,可身边却没有人分享。自己脑海中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见解,却没有合适的场合去展现。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写作或许就是一个让那些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喜欢交流的人展现自己的绝佳舞台。
王志文在一次采访中回答为何还单身时说,只想找一个可以随时说话的人,当时他40岁。这个事我有两个解读,一是王志文对于对话质量的要求很高,二是生活中能随时进行高质量对话的人很少。我并不是说能进行高质量对话人数一定少,而是被工作以及柴米油盐铺满的生活里,能展开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的场景太难得。同事聊天一般围绕工作,公司或者业界新闻,得闲时聊聊房价政治体育娱乐八卦。而朋友家人聚会,则往往逃不开吃喝玩乐结婚育儿择校等生活琐碎。在这些场合下,你突然挑起一个拷问人生意义的话题,多少显得不合时宜。大伙要领情跟你扯几句,也大概率会浅尝辄止,很快切回正规。
所以读很多书,进行过很多深度思考的人最终是孤独的。每一本启发思考的书,每一次思考的结果,都是把人推往更高的精神楼层。你看到的世界会越来越不同,对于充斥大小屏幕的新闻会有自己的解读,会发现更多的事件互相联系,会察觉很多被包装成的新奇现象只是历史上重复无数次的一个必然,会意识到很大比例的聊天只是休闲,很多人所说的话其实可以预测。每一次的提升,都是对这个世界更亲近的观察,更多的有趣与不堪也难免展露得更清晰。而这一切的新发现,可以诉说的听众却越来越少。因为,当时同时出发的一群人,最终同行的必然越来越少。而不在一个频道上的聊天,沦为寒暄的可能很大。
历史上应该有很多这样孤独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把这份孤独留给了写作,若干年后,被一些人看到,或是发人深省或是深深共鸣。而今,信息社会给了孤独又乐于分享的人以极大便利,只需要连上互联网,就可以开始描绘脑海中的丰富抑或枯燥的世界。而不论你描绘的世界如何或者描绘的水平如何,只要被看到,就有可能连接到了更多与你在同一楼层的人。
有感于此,我开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