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

读到费曼写给亡妻的情书,浓郁热烈,字里行间倾洒他的痛苦,思念与深情。读到最后一句 Please excuse my not mailing this —— but I don’t know your new address,立马想到了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异曲同工的具像化,同样是表达对逝去爱人刻骨铭心的眷恋,生命被撕裂后无法填补的空洞。弗曼是西式的炽热,归是东方的内敛,以亭中枇杷树无声生长,映照时光流逝与生死相隔的巨大哀恸。含蓄、克制,内敛,如同水墨留白,情感越是深沉,言语越是清疏淡雅,汹涌的悲思凝练于物是人非的静观。 我的读后感归于一首诗。 凝望 你说看星空看日落, 不如看我的眼眸—— 因为所有光芒都会撤退到黑夜边境, 唯有我瞳孔里住着不落的黎明。 当你凝望世界, 我正凝望你; 你收拢整座宇宙的皱纹, 轻轻折进我眼角的涟漪。

July 17, 2025 · 1 min · 26 words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夫言发于心,而闻者异解,此理之常也。年齿愈增,默然愈甚。 盖阅历既深,乃知世相纷纭,人情幽邃,非片语可尽其实。欲求辞达意周,则患其繁;欲求辞简意赅,则惧其偏。 复观众生:所历殊途,境界悬隔,智识云泥。虽同观一物,所见深浅迥异;共闻一语,所会旨趣悬殊。理喻之难,甚于登天。 是以倦于置喙,但守方寸。于洪流大势,静观而已矣——言既难契于众听,身亦莫挽乎滔滔之势。

July 5, 2025 · 1 min · 4 words

Memorial Day临海小记

乙巳孟夏,驱车西行。临海之涯,以观沧溟。 但见洪波接天,浩渺无极。碧水如倾万顷之琉璃,远岫若浮数点之云墨。长风浩浩,卷雪浪而崩云;鸥鹭翩翩,掠寒烟而忘机。极目骋怀,始知宇宙之宏阔;俯身掬水,乃觉浮生之须臾。 昔人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信哉斯言!吾辈营营于尘网,汲汲于微名,常为蜗角之争,所累寸心。今对汪洋之无始无终,感山海之不移不易,方悟营营者如朝露,汲汲者若飞尘。此身不过沧海一苇,此世不过白驹过隙,复何忧之能扰?复何欲之难平? 愿效鸥鹭之忘机,观潮汐之信诺。得失随浪卷,宠辱付云流。当此碧海青天,惟觉清风入怀,俗虑尽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惟愿览者共析此中真意,莫为浮云遮望眼。

May 31, 2025 · 1 min · 4 words

又十年

二月听到学友新歌 张学友的新单曲又十年,旋律简单,歌词动人。恰好今年也是来美十年,人生前18年在家乡,7年裤子大,简单一算,西雅图已经是故乡外呆的最久的地方。 这几年随着小红书转码热门话题,十年前,我也算是半个转码。 但当时没有leetcode,没有bootcamp,也没有社交热度。只是作为相关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在学校就学了很多计算机相关课程,任何课题也都离不开代码。能动手实现并且立马看到成效比偏理论的通信更吸引我,于是毕业前就顺利成章的锁定专门找计算机行业工作。 年纪渐渐增长才发觉自己是被时间追着跑,一眨眼又是一个十年,连想停下来喘口气都是奢侈的。 一生有几个理想能够扛得住岁月 还不如好好地过越来越少的明天 一眨眼 又是一个十年 那些瓜葛纠结 在某一天突然迎刃而解

December 1, 2023 · 1 min · 11 words

俱乐部会所火了

Clubhouse(ch)几乎是一夜爆火,窃以为多少与Elon Musk推荐有关。社交产品几乎已成定居的今天,ch是切中了什么用户痛点,能病毒式传播开来是个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对象。 ch目前是邀请注册制,每个人可以邀请两人,那两人又可以分别邀请两人,以此类推。注册后,有一些话题和平台上用户的推荐,可以选择关注。平台会根据你的关注在应用首页展示相关的房间(room)。房间是这个app最大的特色,真正的信息交流发生的场所。房间里用户分成两波,一波是可以直接发言,这波人成为房间主持人(room moderators),另一波则需要举手得到房间主持人的批准才能发言。这非常类似大型会议现场,台上嘉宾,台下观众。主要是听嘉宾畅聊,但观众也可以举手示意得到允许后提问发言。ch另一个特点是交流介质是实时语音,纯直播,无记录,错过不可回看。所以房间主持人可以预告直播时间,你如果关注了此人,ta的预告会置顶你的应用首页。 就是这么一个产品,平平无奇。有人说像qq语音室,有人说像早期知乎,有名人或叫大v入驻,搞邀请制,逼格高,让草根用户与大v有了同台(准确讲是同房间不同台)聊天的满足感。或许都对,文字,语音和视频作为社交介质,都有其特点,不同人也各有偏好,没什么争论必要。邀请制也不是独此一家,能吸引到大v的却不多。 脸书,推特,微博像无界广场,虽有大v,但任何人都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不加节制发言,只要不被夹。微信朋友圈像客厅,面向熟人发言,有所节制但受众有限。ch找了个中间地带,有限制的广场,虽然名字叫room。每个人都可以创建房间,房间可面向所有人也可以准入制,这把受众范围一下子推向了全平台的用户。房间里主持人控制下的台上台下又限制了一定的发言自由,同时直播式的语音交流带来的面向一群人发言的仪式感,两者结合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了现在主流社交平台无处不在的放肆言论。 社交媒介更新换代太快,人类却没能适应这么快。把本不属于一个圈层的芸芸众生推到一个平台,还是异步文字交流,结果更多的是牛头不对马嘴接着升级到仇恨敌视,而不是我们所希冀的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既然步子太大扯到了,那么退一步,牺牲点时空的便捷性(定时定点直播),来一场更直接,有限制,还有点仪式感的交流,是不是值得探索下实验下? 所以,ch与其说切中了用户痛点,不如说切中了时代脉搏。

February 4, 2021 · 1 min · 8 words

杂记

信雅达 不爱红装爱武装”一般翻译成:to be battle-dressed and not rosy-gowned 许渊冲先生则翻译成:to face the powder,not powder the face。 ​​​ 麻将 The concept of Mahjong is to create order out of chaos based on random drawing of tiles (麻将的内核是通过随机抓牌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随手记 人们有时觉得,要抵达人类灵魂深处,必须乘坐一艘马力强劲的潜水艇,最后却发现自己正穿着潜水服试图浸入一个浴缸。 有些种类的白蚁为了融入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能够暂时改变自己的外表,换上其他种类白蚁的外表,在定居下来之后再显出它们本来的面貌。 是什么奥秘使得我们的经历聚焦于一些画面而不是另外一些呢?承认记忆就像味觉一样任性也许会让人感到安慰,就像是我们的味觉决定了我们喜欢肉而不是海鲜那样,我们的记忆对于回忆的选择同样具有偶然性,然而,某种东西让我们相信,包括这种偶然,或者更确切地说,特别是这种偶然,都是一个应该被弄清楚的答案,而这个答案绝不是偶然的。 有的事情比我们想象中更快、更容易发生:冲突、事故、恋爱,还有习惯。 真是一堂生动的民粹主义逻辑课:先陈述已经失控的局势,然后提出对她来说难以实现的解决方案,最后将一切归咎于政治对手。

February 3, 2021 · 1 min · 40 words

大白传

有葱省大白者,少聪慧。弱冠及第乡试,旋会试,后求学于美利坚,研习变脸术。经六年乃成,称深假也。时乔氏苹果欲变脸术于手机,大白得势,骄宠一时。然其性猥,喜倚红偎翠,偷香窃玉,终日声色犬马。初喜东京卡哇伊,后慕欧美大胸波,朝秦暮楚,终无所获。几近不惑,恍觉立世不过白云苍狗。遂弃抛尼哈博,终日饮酒垂钓慨叹世情。及暮年,日上三竿尤不起,皆因年少不知精珍贵。

February 3, 2021 · 1 min · word

别微软

于2019/8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乘高铁自金陵入京,转三万尺鹏鸟,穿万里长云,赴未眠西雅图。及雨拍弦窗,知身已入他乡。 起始于视觉工作室组(VS),坐息尚乱,懵懵懂学C#,昏昏然习.NET。两年有余,经项目些许,造开发工具若干。及阿尔法狗横空出世,人工智能风云骤起。蠢蠢欲动之际,得入多伦多组。与造项目101诸公论知识驱动引擎,探聊天基础服务,受教对话门户设计, 管窥深度学习, 概览自然语言理解,略通数据分析。所获颇丰,受益良多,难以一一言表,惟感念于心。及至重组,掩袖工谗者当道,开疆拓土者去国。藉此别微软,前路问谷歌。 鄙之愚见,当世英雄,聚应如皓月当空共驱万古长夜,散则似繁星满天各耀一方荒野。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当存不变之情谊。微软五载,如驹过隙。幸识诸君,今戚戚焉道别,各自珍重,惟愿他日与君聚首,话旧情,论时势,再创长青基业。

February 3, 2021 · 1 min · 6 words

开始写

开这个博客是因为沈向洋博士的一篇号召大家通过写作来淬炼思考广度与深度的文章。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读了一本深受启发的书,看了一篇引起共鸣的文章,可身边却没有人分享。自己脑海中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见解,却没有合适的场合去展现。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写作或许就是一个让那些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喜欢交流的人展现自己的绝佳舞台。 王志文在一次采访中回答为何还单身时说,只想找一个可以随时说话的人,当时他40岁。这个事我有两个解读,一是王志文对于对话质量的要求很高,二是生活中能随时进行高质量对话的人很少。我并不是说能进行高质量对话人数一定少,而是被工作以及柴米油盐铺满的生活里,能展开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的场景太难得。同事聊天一般围绕工作,公司或者业界新闻,得闲时聊聊房价政治体育娱乐八卦。而朋友家人聚会,则往往逃不开吃喝玩乐结婚育儿择校等生活琐碎。在这些场合下,你突然挑起一个拷问人生意义的话题,多少显得不合时宜。大伙要领情跟你扯几句,也大概率会浅尝辄止,很快切回正规。 所以读很多书,进行过很多深度思考的人最终是孤独的。每一本启发思考的书,每一次思考的结果,都是把人推往更高的精神楼层。你看到的世界会越来越不同,对于充斥大小屏幕的新闻会有自己的解读,会发现更多的事件互相联系,会察觉很多被包装成的新奇现象只是历史上重复无数次的一个必然,会意识到很大比例的聊天只是休闲,很多人所说的话其实可以预测。每一次的提升,都是对这个世界更亲近的观察,更多的有趣与不堪也难免展露得更清晰。而这一切的新发现,可以诉说的听众却越来越少。因为,当时同时出发的一群人,最终同行的必然越来越少。而不在一个频道上的聊天,沦为寒暄的可能很大。 历史上应该有很多这样孤独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把这份孤独留给了写作,若干年后,被一些人看到,或是发人深省或是深深共鸣。而今,信息社会给了孤独又乐于分享的人以极大便利,只需要连上互联网,就可以开始描绘脑海中的丰富抑或枯燥的世界。而不论你描绘的世界如何或者描绘的水平如何,只要被看到,就有可能连接到了更多与你在同一楼层的人。 有感于此,我开始写。

February 2, 2021 · 1 min · 5 words